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

107年11月09日訪國立文學館一群為文物保留的年輕人


臺灣文學館
模範村(重要古物)
年6月18日文資局物字第10220067542號函,指定為重要古物。手稿共84頁/1937年
模範,為日治時期具社會主義、人道關懷的代表性作品,被學界視為楊逵代表作送報伕的延伸作品,依時間性而言,具年代久遠及文學價值。
楊逵(1906-1985) ,臺南新化人,後移居臺中,為臺灣文學跨時代重要作家。
生為文學及社會運動窮盡心力,以鋤為筆,將作品寫在大地上,是楊逵文學也是臺灣文學的指標性特色。
本手稿全文完整。上有五種不同顏色之修改筆跡。推測為不同時期之修改。《模範村)為楊逵回憶中最喜愛的三部作品之一,懷著社會主義人道關懷精神,楊逵批判了地主與警察結連的醜陋現像,而底層的人民如何團結發出發出抗議之聲。
余清芳外二十二名判決書
余清芳(1879-1915)等因1915年唯吧哖事件被判刑的判決書
謝碧連捐贈
臺灣總督府臨時法院裁判長判官高田富藏、判官藤井乾助、判官宇野庄吉。
書記古山聖、書記山下忠平著,1冊34張,簡介1張。
封面「余清芳外22名判決書」,成文日期為1915年9月21日, 1915年余清芳、江定、羅俊等人領導臺灣人以武力抗日,史稱余清芳事件(或西來庵事件、噍吧哖事件)。事敗後,余清芳於1915年8月22日,在王萊庄被捕。乃日治時期臺灣人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、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。
全文以日文書寫,内容有被告人資料、押收物件、主文、事實及理由等。被告人計有余清芳、蘇有志、張重三、鄭利記、王藍石、林通水、江祥、許細蔡福、盧乙、陳清吉、劉見財、葉得露、嚴得昌、李研、車扁、林添福、江朝春、蘇登科、李查某、李萬金、王蓮、蘇東海等23名,其中余清芳、蘇有志、張重三、鄭利記被判處死刑,其他除王藍石被判無罪外,均處有期懲役15年、12年、9年不等。並詳細記錄押收之物件,有元帥印、旗、槍械、臺灣刀、太鼓、貨幣等物件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8年11月9日《喆園吟草》

手稿四冊,本館收藏有卷三(1873-1876) ,卷四(1876-1877)、卷五(1878).

卷六(1878-1879 )

黃典權家屬捐贈

施士洁(1856-1922) ,臺南人,與蘇東坡同月同日生(12月19日),故自喻東坡後身,以「後蘇龕」為號。《喆園吟草》為其18歲至24歲之間的詩作。

施士洁於1876年21歲即考中進士,父親施瓊芳( 1815-1868 )於1845年中進士,父子二人是臺灣科舉史上唯一的父子檔進士。

備園吟草)收錄施士洁1873至1879年間的詩作,推測手稿寫成時間當在1895年之前,距今已超過100年,是目前極為少見的清治時期的詩稿。施氏詩作多寄託身世感懷,多用典,風格與蘇東坡詩「以議論為詩,以才學為詩」相近。

出版品一 冊。1944年3月17日,臺北清水書店發行。

許素蘭捐贈

呂赫若( 1914-1951 ) ,本名呂石堆,臺中潭子人-有「臺灣第才子」之稱。

《清秋》是他的第-本作品集,收錄〈清秋>、<鄰居)等七篇日文短篇小說

是日治時期第一本臺灣人出版的純文學小說集。

呂赫若曾在日記中說:「文學終究是苦難的道路,是和夢想戰鬥的道路。」這

本小說集正反映了他在苦難的道路上,與夢想戰鬥的過程

《閹雞劇照》

1冊46張/1943年

文學台灣雜誌社捐贈

含劇照及舞台照等,第34張標記為「厚生演劇研究會第一回研究發表會昭

和18年9月3日-8日於永樂堂」,是以推測拍照日期應為1943年。

環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, 1943年曾由劇作家林摶秋改编為演劇,廣為人知(閹雞)是張文環為演劇,於臺北「永樂座」演出。

文學雜誌《福爾摩沙》演劇研究會

1978 ) ,嘉義梅山人。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小說家, 1933創刊純文學雜誌《福爾摩沙》並與王白淵、巫永福等人組織-臺灣藝術研究會」.1941創刊《臺灣文學》 , 1943年與王井泉、林摶秋、呂赫若等人組織、《厚生演劇研究會》。

風車3 (重要古物)

出版品一冊/1934年3引出刊

據102年6月18日文資局物字第10220067542號函,指定為重要古物

楊熾昌家屬捐赠

《風車》 (Le Moulin)詩誌是風車詩社的刊物,該社成立於1933年、由楊熾

昌(1908-1994)主導,網羅林修二、利野倉等作家,為首次將超現實文學引進臺灣的社團。《風車》詩誌創刊於1933年,本文物為第3號,現存量極其有限,且目前除第3號外其他期號皆無法尋得。

楊熾昌筆名有水蔭萍、水蔭萍人、柳原喬等,為引進現代主義的先驅人物,

為詩人、新聞人,曾任《臺南新報》文藝欄編輯、《臺灣日日新報》記者.(公

論報》臺南分社主任等職務。


新文藝日記1927 (重要古物)

據106年5月17日文授資局物字第10630051291號函,指定為重要古物。

國立臺灣文學
2018年11月9日
手稿(日記)一冊/1927年
劉漢中捐贈
,為了解劉吶鷗生平的第一手資料,其生平在1940年過世時仍不明朗,直到本
日記的披露,才確定其生年、籍貫等,對於了解1930年代從臺灣到上海,而
成為海派作家的心路歷程,相當重要。
劉呐鷗( 1905.09-1940.09) ,本名劉燦波,臺南柳營人,小說、劇作家。是第一
個將日本新感覺派引進上海的臺灣作家。新感覺派由日本橫光利等人所創,後在1928年由劉吶鷗轉介至中國,蔚為潮流,並與施蟄存,穆時英同為該派健將。

張深切徒步旅行之名人題字錄(重要古物)
據102年6月18日文資局物字第10220067542號函,指定為重要古物。
圖幅一幀/1924年
張孫煜捐贈
「文藝作家簽名真跡」為作家張深切( 1904-1965 ) ,於1924年從臺中出發環
島徒步旅行,所攜帶請各地受訪者題字以為勉勵之圖幅,年代久遠,且為獨
無二的物件。
張深切(1904-1965)為日治時期重要作家之一,於日治時期積極參與臺灣文
學、文化與社會運動,曾創立「臺灣演劇研究會」,並倡議組織「台灣文藝聯
盟」,其環島徒步旅行以「探民隱、研究風土民情,和抗日志士聯絡感情」為
目的。圖幅題字者,除霧社公學校賽德克族少女為兒童外,其餘12位,如林獻堂、莊嵩、蘇逢時、吳宗敬、莊潤新、杜香國、李茂炎、賴雨若、周圭元、劉明哲、林茂生、石煥長等,皆為各地文人士紳,此圖幅不僅見證張氏徒步旅行足履之艱辛,所題文字亦反映當時文化人彼此鼓拜激勵與期待社會進步的心聲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